北京巴登

专家笔谈 | 李胜利老师:牙体解剖形态—口腔修复技师应掌握的牙体解剖形态及美学知识

 

专家笔谈

 

牙科技术大师讲堂™开设《专家笔谈》专栏,将会不定期为各位同道分享行业专家不同主题的精彩文章,愿大家都能够从中受益。

本期《专家笔谈》专栏的内容,主题为牙体解剖形态,由李胜利老师编著,将分为七个方面为大家分享。作者为原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教学实验室负责人、副主任技师李胜利老师。在本主题中,李老师将会从以下七个方面为大家阐述:

前言:简论牙体解剖形态学习体会与教学方法

第一节:简述牙的演化

第二节:人类牙的组成与分类

第三节:牙位记录

第四节:牙体解剖应用名词与牙冠表面标志

第五节:牙体形态的鉴别法

第六节:口腔修复技师应掌握的牙体解剖形态及美学知识

 

本文为《牙体解剖形态》第六节《口腔修复技师应掌握的牙体解剖形态及美学知识》的内容,大家将会了解到面部的特征、人类牙齿识别方法等内容。

 

 

牙体解剖形态

第六节:口腔修复技师应掌握的牙体解剖形态及美学知识

一、面部的特征

(一)面部基本部位比例:

1.面部的三庭五眼:

面部五官比例

2.眼睛位于头部高度的1/2处。

3.口腔口角的宽度约等于两瞳孔间距离。

4.侧面观外眦至口角与外眦至耳屏的距离大致相等,鼻与耳的倾斜大致相同。

 

(二)面部中线的确定:用来衡量左右面部是否对称。

1.渡边一民的中线:眉间点与Frankfort平面垂直的线为中线。

2.北條健三的中线:两内眦连线中点至上唇点的连线为中线。

确定面部中线的两种方法:(左图)通过软组织鼻根点(NS)垂直于眶耳平面(FH平面)的线为中线(渡边一民);(右图)通过内眦连线的中点与上唇点的连线为中线(北條健三)

 

(三)面部组织结构的特点:

面部形态大体上是一不规则的多面体,而且各面间的交界又是非直线的和不明显的移行。特别是面部内部的骨或软骨的支撑和表情肌、咀嚼肌等补垫,在面部皮肤上形成一定的形态,加皮肤颜色、质地,以及五官形态、分布等,于是构成个人独特的面容。

山内和夫和伊藤敬一认为面下三分之一是容貌结构中变化最丰富、最富于个性特征的区域。因而面下三分之一的美学结构特征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而且鼻唇颏的形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在容貌美学中的作用被格外看重。人们试图通过正颌外科手段或正畸矫治来建立鼻唇颏关系的协调和统一,创造美的容貌。由此可见,容貌美的基础是颜面软硬组织结构的协调、均称、和谐和统一。

口唇的表面解剖标志

 

(四)面部的重要性

1.面部是人们彼此认识的主要依据:人的面部是人体外露的主要部分,人们常说“千人千面”,意思是说人们的面部大多不同,孪生兄弟或姊妹除外。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注视对方容貌特征,加上言谈、风度、性别、名字等,给人较多方面的认识。但以后交往印象,不断修正对某人的评价。

2.面部表情是社交和感情交流的最有力手段:人们表达感情,当首推眼睛,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睹(指眼睛)中”。又如“一目而尽传精神”。其次为眉毛和口齿。在表达喜、怒、忧、思、悲、恐、惊时,如喜得眉开眼笑,嘴合不拢。怒目圆睁,眉毛倒竖,咬牙切齿。忧心如煎,紧锁眉头,双唇紧闭。思念亲人,啜泣不已。悲不欲生,嚎陶大哭。恐惧万分,张口结舌。惊恐万状,喊叫失声。

3.面部形态也能使人产生美与丑、爱或憎的情感:如对豹头环眼,面如锅底;或獐头鼠目,鼻偃齿露;或剑眉朗目、鼻如悬胆;或眉如墨画,眼若秋波;或浓眉掀鼻,黑面短髯等,美丑自分。面部虽有美丑之分,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品质可以改变面貌之丑美的感性认识。

各类面部表情的展现与变化

左图:全口无牙老人面部变化

右图:上𬌗无牙𬌗老年人面部的改变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大约有三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今后我国的口腔医学工作者面对的服务对象多为老年人。所以我们的牙体技师也要转变思考的方向,研究老年人修复体制作的问题。

人老了后肌肉会松弛,皱纹是肌肉运动后产生的,在面部外皮产生凹沟。皱纹在老年人的面部有永久性的,如额纹、泪囊纹、眼角纹等,另外也有暂时性的纹,如笑纹、皱眉纹等。

皱纹有两种,一种是肌肉纤维方向相反运动产生的,这是由于肌肉长期反复一种动作收缩引起的。另一种是肌肉与肌肉之间,由于肌肉的松弛形成凹线,如鼻唇沟、颏唇沟等。尤其是牙齿缺失以后人会变得很老,鼻唇沟加深,面部产生凹线。皱纹最多的是眉头、眼角、鼻翼、口角、鼻根部。因为表情肌的功能主要是开、闭口腔和眼。所以在口腔和眼周围的肌肉的皱纹也最多,同时也最复杂。

如果经过我们技师、医师双手制作出设计合理、舒适的修复体,病人也会很年轻、很美观。老年人也需要生活质量,也需要美。

 

二、人类牙齿识别方法

(参考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孙廉教授文稿)

(一)人类牙齿识别能力的参考

口腔修复技师需要细微地、准确地掌握牙体的细微结构,有时需要用雕刻刀雕刻适宜的牙体形态,求得同颌同名牙形态尽可能地相似。其次在颜色、光泽度也尽可能相似,能做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最好。这样就需要对人类牙齿做较深入的研究,最好能总结出一套认识规律,才更有利于修复实践。笔者在指导牙体解剖学的过程中,总感到对单个牙描述很详细,同时牙齿之间容易混淆,对初学者更是如此。认识到容易混淆是一种“泛化现象”,只有掌握了牙齿形态的规律性内容,才能取得理性认识。记得有句名言“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笔者通过研究总结出“对应线角比较法”,用于人类牙齿的左右鉴别;“比较识别法”用于识别同组牙和乳恒牙。因为“有比较才能鉴别。比较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由于矢状中分线具有将同颌同名牙分为左右大小相等和方向相反的特点,Mühlreiter曾提出用弯曲征、隅角征和牙根来鉴别牙齿的左右。

弯曲征:从切端或𬌗面观察时,唇面或颊面与邻面间移行部的弯曲部,近中侧者较远中侧者为大。弯曲征在尖牙和磨牙较显著。

隅角征:牙冠的唇侧面或颊侧面上,近中隅角锐突,远中隅角较钝圆。

牙根征:从牙的唇侧或颊侧观:切缘或𬌗缘对牙长轴所作的角度并非直角,近中侧为钝角,远中侧为锐角。磨牙、尖牙和上颌2的牙根征最明显。

笔者认为Mühlreiter的弯曲征是指近远中面与唇面(或颊面)形成的夹角之间的比较,未谈及近远中面与舌侧面的夹角间的差异。隅角征谈到切嵴或𬌗缘与近远中面形成的夹角之间的比较。牙根征只限于谈离体牙。

Mühlreiter的弯曲征、隅角征和牙根征

牙齿的左右鉴别很重要,应尽可多包括一些明显的有鉴别意义的指标。如唇(颊)面的近远中缘之间,前牙舌面的近远中边缘嵴之间,后牙𬌗面近远中边缘嵴之间,𬌗面近远中颊𬌗角和近远中舌𬌗角之间,如设想将牙冠纵为近远中两半,则各半的高度和厚度也有比较的意义。因此提出“对应线角比较法”来帮助鉴别牙齿的左右,“比较识别法”可用于识别同组牙和乳恒牙。目的提高认识人类牙齿的能力,可以避免死记硬背条文。

 

(二)对应线角比较法

设想一条中分线(切缘或𬌗缘的中点与颈缘的中点的连线),将牙冠从唇舌向或颊舌向分为近中半和远中半。两半中的对应线是指唇、颊、舌面的近中缘与远中缘。前牙舌面的近远中边缘嵴,𬌗面的近远中边缘嵴,近远中半的各自厚度(最大唇舌径或颊舌径),近远中半中各自高度(最大切龈径或最大𬌗龈径)。对应的角是指唇面的近中远中切角,颊面的近中远中𬌗角等线角,𬌗面的近中远中颊𬌗角等点角。近中切角或近中颊𬌗角有的为锐角,有的钝角,统名之“尖”;远中切角或远中颊𬌗角多为钝角,一般都比切中者大,统名之“圆”。

近(中半):直长、高、厚、尖

远(中半):弯短、矮、薄、圆

但有例外,上颌4因其颊尖的近中斜嵴长于远中斜嵴,以致高与矮的比较量反常,𬌗面的近远中颊𬌗角的尖与圆的关系颠倒。

 

(三)对比识别法

同组牙有大同小异处。“大同”是该组牙的共性,较易掌握。如切牙冠似铲;尖牙冠似扎枪头;双尖牙多为颊舌二尖;磨牙形状较大,上磨牙为斜方形,下磨牙为梯形。“小异”为个性,只有将同组牙放在一起,反复审视对比,才能看出其差异处。根据“小异”才有助于确定为哪一个牙。对比时常以弱者(形状较差者)为描写对象,可以推知所要对比者的形态,掌握两者之间的“小异”。

1. 同组恒牙的对比识别法

(1)切牙:冠呈铲形或凿形,单根。

切牙

①上颌2与上颌1相比:

上颌2总体细窄,唇凸舌凹,切角相差,比例加大。意从总体来看,上颌2较上颌1为细窄些;上颌2的唇面较上颌1者凸些,而舌面较上颌1凹些;上颌2的近远切角大小相差的比例较上颌1者加大些。也就是说上颌2的近中切角较上颌1锐些,远中切角较上颌1者钝些。从上颌2的要点可推断出上颌1的情况,就是上颌1总体近似不正的四边形,不像上颌2那样细长;上颌1的唇面较上颌2平坦些(不如上颌2的凸隆);其舌面不像上颌2那样凹陷;其近远中切角相差的比例不如上颌2显著。

②下切牙与上切牙相比:

下切牙为:“下切”细长,邻面平压,舌窝不显,根部扁狭。意下切牙的冠部和根部较上切牙细些,以致显得长些;下切牙邻面较上切牙者为平压些;舌面窝因边缘嵴低平而显致舌窝不明显;下切牙的根部较上切牙者为扁而狭长,而上切牙的根部断面约呈三角形。

 

(2)尖牙:冠似扎枪头,单根。

下尖牙与上尖牙相比:下尖牙为冠瘦根细,窝浅嵴低。意为下颌3冠较上颌3者为瘦长些,下颌3根部较细些;其舌面窝较上颌3者浅些,而且舌面的边缘嵴较上颌3者低平些。

尖牙

 

(3)双尖牙:𬌗面通常有颊舌二尖,而且上下颌双尖牙有相异处,即使同颌双尖牙有相同点,也有相异处,需要分别对比研究。

① 上颌双尖牙

上颌双尖牙的共同特点:“上颌双尖”,颊舌径大,尖高且直,舌窄于颊。意思是上颌双尖牙的冠部的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颊舌尖都比较高较直些;冠部宽度为舌侧窄于颊侧。

上颌左侧双尖牙

• 上颌4的特点:近颊嵴长,近颊角大。意思是上颌4颊尖的近中颊斜嵴长于远中颊斜嵴(其它双尖牙都是近中颊斜嵴较远中颊斜嵴短些,舌尖也是如此)。从𬌗面观,上颌4的近中颊𬌗角大于远中颊𬌗角(其它双尖牙的颊、舌尖都是近中颊𬌗角小于它对应的远中颊𬌗角)。此外,自上颌4根中部起多分为颊舌二根,不分成颊舌两根的,在根的近中面有明显的纵凹。

• 上颌5的特点:上颌5冠短圆,根罕分叉。意思是上颌5冠部较上颌4冠部短小些,它的𬌗面约为椭圆形,上颌5多为单根,很少有分叉的。

 

②下颌双尖牙

下颌双尖牙的共同特点:“下颌双尖”,形小而圆,冠向舌倾,舌缘凸悬。意思是下颌双尖牙冠部和𬌗面形态都较上颌双尖牙冠部和𬌗面小些,而且约为圆形;冠部向舌侧倾斜较明显,以致冠部舌缘向内凸悬着。

下颌左侧双尖牙

• 下颌4的特点:颊尖长锐,尖向近偏。意思是下颌4颊尖较下颌5颊尖显得又长又锐,且占冠部的4/5,而舌尖较低而小;舌尖位置多偏向近中(因为颊舌尖的近中斜嵴都短于其远中斜嵴所造成的)。

• 下颌5的特点:下颌5如三尖,近中舌宽。意思是下颌5如颊舌二尖,颊舌尖宽度大约相等,如下颌5有两舌尖时,近中舌尖较宽于远中舌尖。

 

(4)磨牙:牙体较大,牙尖有4-5个之多,且为多根(上或三根),与其它牙较易区分。只是同𬌗磨牙间的识别有时有些困难。其中第二磨牙多与第一磨牙相似,第三磨牙常与第二磨牙相似。

上颌左侧磨牙及其顺位

下颌左侧磨牙及其顺位

 

①上下磨牙的各自特点

上磨(牙):斜方、斜嵴、颊舌大;颊二舌一根三叉。意思是上磨牙𬌗面约为斜方形;特有一斜嵴(由近中舌尖与远中颊尖的三角嵴相连而成)。冠部的颊舌径大于它的近远中径,有两个颊根和一个舌根。此外上磨牙𬌗面的近中舌尖最大,远中舌尖最小。上颌6的近中舌尖的舌面常有名为Carabelli结节(第五尖)。

• 下磨(牙):梯形,横嵴,颊舌短;近中远中二根扁。意思是下磨牙𬌗面呈梯形,其颊侧近远中径大于其舌侧者;𬌗面的近中颊尖和近中舌尖的三角嵴相连成横嵴;如有三颊尖时,近近中颊尖最大,近中颊尖次之,远中尖最小;根分近中、远中两个扁根。

此外,下颌6远中根约有1/5分为颊舌二根。

 

② 磨牙顺位的特点

磨牙顺位是指由前向后的第一磨牙到第三磨牙的形态的比较。磨牙顺位的特点:冠递小而后半显窄;根愈细而分叉渐拢。意思是指磨牙顺序排列的形态比较:牙冠为递次发育得小些(即上颌6>上颌7>上颌8和下颌6>下颌7>下颌8),而且冠的后半部在颊舌径方面向后逐个变窄较明显些;根部的比较向后数一个比一个显得更细些,而且根的分叉逐个变得越来越聚拢些。

 

2. 乳恒牙的对比识别

乳牙的特点:小而白,颈嵴显,根细岔,𬌗面敛。意思是乳牙的形体较同名的恒牙小些,而且颜色也较恒牙白些;乳磨牙的颊颈嵴比恒磨牙者明显凸隆;乳磨牙的根部较恒磨牙细些而且根分岔程度更大些;乳磨牙𬌗面的颊舌径较恒磨牙变窄些,好似𬌗面收敛变窄,同时显得冠部颈1/2更凸些。

乳恒前牙和乳恒磨牙的对比

(线条图为恒牙,黑实体图为乳牙)

 

将对应线角比较法和对比识别法用于指导实习,同学反映内容比较容易懂和掌握,学起来也不枯燥,可提高学习质量,将上述内容运用于雕刻蜡型或塑料牙,或画图都有较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钟之琦,《牙体解剖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2.王惠芸,《牙体解剖生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3.藤田恒太郎原著,桐野忠大改订,《歯の解剖学》第21版,东京:金原出版株式会社,1949。

4.柴田信,黑河内敏三,《臨床歯牙形態图解》第3版,东京:1942。

5.毛燮均,朱希涛,《口腔矫形学》第1版,1962。

6.王毓英,韩科,《𬌗学》,内部资料,1982。

7.孙廉,《人类牙齿识别法—对应线角比较法和对比识别的探讨》,中华口腔科杂志,1981年16卷4期。

8.李胜利,《牙体解剖形态教学体会》,北京医学院学报,1984年3季刊。

 

 

作者简介

李胜利

1953年11月生于北京,原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教学实验室负责人、副主任技师、口腔执业医师。1973年7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矫形修复班(现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1988年10月在香港大学牙学院短期进修学习。1990年受卫生部教育司委派赴日本明海大学齿学部师从齿科教育学家桥本弘一教授研修。

借调卫生部教育司任职期间,参与了香港华夏基金会项目的规划执行及全国中等口腔卫生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改工作,对中等口腔职业教育进行过较深人心的调查与研究,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曾在学术刊物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及科普文章30余篇,参编教材及教辅材料20余册。

退休后近十余年任职于河南护理职业学院,甘肃省卫生职业学院,南宁市职业卫生学院高级讲师,并受邀于北京市残联培职中心,任客座教授,做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十余年来培训了近400余人次。

 

 

由李胜利老师编著的《牙体解剖形态》第六节《口腔修复技师应掌握的牙体解剖形态及美学知识》,为大家介绍了面部的特征、人类牙齿识别方法等方面内容。至此,《牙体解剖形态》七个章节的内容已经全部更新完成。

牙体解剖形态为主要研究牙体解剖形态和功能的科学,它是口腔医学的重要基础课程,口腔医学临床各科的医疗诊断、教学、科研各方面工作都离不开牙体解剖形态课程。口腔修复工作医师、技师由于修复工作的美育要求,需要更确切、更细微地掌握牙体解剖形态方面的内容。期待大家能够从《牙体解剖形态》七个章节的内容,得到思考和启迪!

 

 

郑重声明

  1. 本文已获得授权,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仅供学习使用。

  2. 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直接转发朋友圈分享本文。

  3.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  

李胜利老师往期笔谈

  1. 我了解的日本齿科技工士教育(上)

  2. 我了解的日本齿科技工士教育(下)

  3. 浅谈𬌗架的发展与应用(上篇)

  4. 浅谈𬌗架的发展与应用(中篇)

  5. 浅谈𬌗架的发展与应用(下篇)

  6. 《口腔的主要功能与消化系统的关系》第一讲:《口腔的基础知识》

  7. 《口腔的主要功能与消化系统的关系》第二讲:《口腔的主要生理功能》

  8. 《口腔的主要功能与消化系统的关系》第三讲:《口腔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9. 《牙体解剖形态》前言:简论牙体解剖形态学习体会与教学方法

  10. 《牙体解剖形态》第一节:简述牙的演化

  11. 《牙体解剖形态》第二节:人类牙的组成与分类

  12. 《牙体解剖形态》第三节:牙位记录

  13. 《牙体解剖形态》第四节:牙体解剖应用名词与牙冠表面标志

 

 

更多精彩线上课程

☆  汤学华老师 | 跟汤老师学咬合

☆  张兴明老师 | 医技配合——制作高质量全口义齿

☆  崔宏燕老师 | 一步一步做好种植牙

☆  陶永青老师 | 固定修复工艺

☆  曹佳老师 | 数字切削全瓷的美学及功能实现——无牙颌种植病例回顾

☆  周曼莉老师 | 口腔修复工艺中的医技交流与合作

☆  施财烈老师 | 前牙美学系列课程

 

 

国际口腔技工大师脇田太裕

畅销全球的鼎力之作

《 天 然 牙 形 态 学 》

The Ultimate Guide to Tooth Morphology

(基础篇)+(进阶篇)

中文简体版 首次出版

汤学华博士翻译

 

更多专业资讯

关注牙科技术大师讲堂™

 

首页标题    CDTA大师讲堂    专家笔谈 | 李胜利老师:牙体解剖形态—口腔修复技师应掌握的牙体解剖形态及美学知识